来源:baidu.com人气:1412更新:2024-10-11 07:47:09
说实话,本片的观感并不好,说是文艺片吧,有些太过轻佻;说是剧情片吧,有些太过意像;说是励志片吧,也就浮光掠影一小段. 比起空手道,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吃面条,几个主角不停的吃,不吝镜头,不论何时,那个特色面馆比片中的空手道强太多. 非要说有什么亮点的话,也就只剩下邓丽欣的表演了,虽然对于这个渣女的角色设计的很刻意,但有恋爱、有咆哮、有励志,还有一段不错的动作戏,全部来自于女主. 而其它角色实在太功能化,尤其是陈强的角色,来的突然走的突然,而且他认真的样子很出戏. 当然,自编自导自演,作为一个电影人,他还在认真拍,值得肯定,只可惜,大多数人却喜欢用电影人本身来讨论电影质量,尤其杜汶泽这种话题敏感人物,我不敢苟同这种不客观,也不喜欢谈论作品以外的东西,只是想呼吁大家为豆瓣留下一片净土,电影艺术的净土. 6/10. 开头索菲亚在镜子前擦拭粉末,一家人隔着房间仍摆着贵族架子对她进行无情的指责,诸多细节如婆婆和姑姑死要面子不肯去使馆非要领事上门拜访,可见在落魄的避风港中索菲亚是唯一明白现实的人,正如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犹太裁缝安慰她:好不容易找到避风港对风凉话要装作聋子;失明的外交官反而更加敏锐,他每日拄拐穿梭于法租界的风化场所,不再沉醉于过往的华丽身份,在赌马会上谢绝国民党要员的政治请求,表现他对政治现实的失望,一心只想建立一个包容所有政治立场的乌托邦,松田先生则不关心他的酒吧未来,真正感兴趣的是杰克逊参加过凡尔赛合约的过去,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在国际政治中扮演强大角色;过往与现实、政治与乌托邦的冲突结构了主题,可惜伊沃里的影像失去改编魅力,索菲亚女儿透过西洋镜幻想苏州河上的水墨画表现等民俗元素也不新颖.
在哪里才有家的感觉?在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有着复杂的排斥和融合外国人历史的德国城市,和蔼可亲的老师迪特·巴赫曼帮助他的学生们体会家的感觉. 这些学生年龄在12到14岁之间,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有些人还没有完全掌握德语. 在退休之前,老师希望激发这些未来公民对不同工作领域、主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心. 看完这部引人入胜、让人感同身受的纪录片,让人不由自主地意识到,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幸拥有这样高情感、有耐心的老师,冲突就能通过讨论得到缓解,约翰·列侬的"想象"就能成为现实. 导演玛丽亚·斯佩德和摄影师Reinhold Vorschneider向人们展示了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是一个壮观的过程-并将其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以至于电影本身几乎具有了某种英雄气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