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② 纵我不往③,子宁不嗣音 ④青青子佩⑤,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⑥,在城阙兮⑦ 诗经(2张)一日不见⑧,如三月兮 版本一: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版本二:轻轻地抚摸着你送给我的衣带,我的心里全是你 纵使我不能去(约会),你为什么不等我 轻轻地抚摸着你送给我的玉佩,我的脑里全是你 纵使我不能去(约会),你为什么不来找我 (我)站在城门口,踮起脚来眺首远望(你)啊 一天没见到你,好像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 ⑵嗣(yí)音: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又一解:嗣读原音,后续的意思⑶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⑷挑(t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⑸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关于《郑风·子衿》的主旨和背景,历代学者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一为刺学校废说,二为因刺学校废说衍生的师友之间相责相勉说,三为淫奔说,四为由淫奔说衍生的男女爱情说 刺学校废说,源自《毛诗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毛诗正义》云:“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 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 ”孔颖达认为此诗的背景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 郑人废毁学校可能只是诗作的社会背景,而诗人更多的想表达的是对此种背景下的废学之风的悲痛和感慨 “刺学校废”的主旨见解,影响深远 宋欧阳修《诗本义》、苏辙《诗集传》都坚持“刺学校废”说 明胡广等所作《诗传大全》坚决捍卫“刺学校废”说 清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皆遵从此说 由刺学校废说又衍生出师友之间相责相勉之说 按《郑笺》,此诗的创作意图旨在表达对离开学校而废学的学子责勉与思念 后世学者亦有许多承此“责勉”说 宋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子衿,教者勤而学者息,述教者之辞也 ”明朱睦楔《五经辑疑》:“贤者念朋会之从,使我心悠悠思之 纵我不往,子宁不继声以问我乎 以见乱之甚矣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小序谓‘刺学校废’无据 此疑亦思友之诗 玩‘纵我不往’之言当是师之于弟子也 ”方玉润则认为《序》言未尝错,然特谓“刺学校废”却失去了诗人的语气,学校久废不修,学人四散,往日聚而修学的盛状早已无存,故诗人伤之作此诗 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序》所言无害诗意,且可证于史,盖严师益友相责相勉之诗 淫奔说,源自宋代朱熹《诗集传》:“此亦淫奔之诗 ”宋辅广在《诗童子问》中支持朱子之说,他认为“此淫女望其所与私者,既无音问,又不见其来,而极其怨思之辞也” 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强调“郑声淫”来为朱子之说提供支撑 元胡一桂《朱子诗传附录纂疏》、许谦《诗集传名物钞》以朱子《诗集传》为依托,以“淫奔”二字目《子衿》,罗复《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刘瑾《诗传通释》从不同角度表示支持“淫奔”之说 明季本《诗说解颐》指出此诗主旨是“女子淫奔而思男子之诗” 后来在淫奔说基础上产生了男女爱情之说,此说为现代人所接受 傅斯年《诗经讲义稿》指出“子衿,爱而不晤,责其所爱则何以不来也” 余冠英《诗经选》指出“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 高亨《诗经今注》指出“这是一首女子思念恋人的短歌” 程俊英《诗经注析》明确提出“子衿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 夏传才认为此诗描写“一个女子在城楼等待恋人,久等不见急切的等待转化为惆怅和幽怨,而幽怨又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短歌行东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中国古代认为四季各有神仙掌管,并相互交替转换 《子衿》篇就是把已经形成为一种祭祀活动的风俗写为诗歌的 在《诗经》之后的各时代中,每逢春这一天,也有天子树青旗、着青衫、赴东郊迎春神,或者把着春装的青年人从东郊外迎进城来的风俗,代代相传 另外,与《子衿》篇同收于郑风的《出其东门》篇,也历来解释不一,近年来也有人指出这是送春神之歌,与《子衿》篇相呼应 另有音乐《青青子衿》,是电视剧《美人心计》的插曲 中国古典演唱家哈辉也曾演唱过子衿
Copyright © 20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