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 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 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 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简谱简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张寒晖(1902-1946),人民艺术家,与冼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 先后创作《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70多首抗战歌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 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 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 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 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 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 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陕西临潼请愿时,行至西安灞桥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 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歌声悲壮,令人断肠 张学良将军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可以说,这首歌,对“西安事变”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 ”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可见当年这首歌曲的流传和对中国人民抗战,有着巨大的影响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Copyright © 2008-2023